為什麼戒指戴在左手無名指?一段從古埃及流傳至今的浪漫習俗
特別な指輪を左手薬指につける理由とは─古代エジプトから続くロマンあふれる習慣─
在現代,將訂婚戒指或結婚戒指戴在左手無名指,已是一種普遍且廣為流傳的習慣,也是一項自古以來深受喜愛的傳統。
雖然在部分歐洲地區,或是因宗教習俗的不同,有些人會選擇佩戴在右手無名指,但對多數人來說,左手依然是最常見的選擇。
關於婚戒與訂婚戒指的起源,歷史上有許多不同的說法,其中最早的紀錄可以追溯至約西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。當時的平民大多使用骨頭、紙莎草、皮革或蘆葦等材料編織簡單的指環,並戴在無名指,人們相信左手無名的血液和心臟相連,這個說法後來流傳至古羅馬時代,稱之為「愛之靜脈」(Vena Amoris),將戒指戴在與心臟相連的無名指,則象徵著「永恆的愛直達心底」。雖然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,並不存在所謂「愛之靜脈」,但這樣的浪漫早在數千年前就已誕生,一直到今天,依然讓人感到動容。
將戒指戴在無名指的習慣從埃及流傳至古希臘,並於西元前數世紀左右傳承至古羅馬時期。
在古羅馬時代,鐵是一種平民也能取得的常見材料,因此鐵製的簡約戒指(Anulus Pronubus)開始被作為訂婚的象徵贈與所愛的對方。
鐵被認為是堅硬且不易破損的金屬,就如同戒指的圓形象徵永恆,鐵戒也代表著永遠不變的羈絆。
隨著時代變遷,戒指的樣貌與象徵意義也逐漸演變。
到了中世紀的歐洲,大約從15世紀起,以比利時為中心,鑽石的切割技術開始發展。
特別知名的例子是1477年時,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連一世為法國公主瑪麗傾心,送上鑽石戒指表達心意,成功打動芳心,這件事讓「訂婚戒指是特別愛情的象徵」這樣的觀念逐漸在貴族之間流傳開來。
隨著文藝復興時期的到來,切割鑽石以展現其閃耀光芒的工藝逐步進化,到了19世紀高級珠寶商興起,一顆主鑽簡潔設計、突顯鑽石本身魅力的「單鑽戒」風格大受歡迎,也奠定了現代訂婚戒指的典型樣貌。
在日本,訂婚戒指與結婚戒指的文化是在明治時代從歐洲傳入的。
隨著昭和時期的高度經濟成長,西方文化迅速普及,「互相交換結婚戒指」與「贈送訂婚戒指」的習慣也逐漸在日本社會中扎根。
而如今,在昕室 Sunny Side Studio中,這段悠久的歷史、傳統與習慣也正靜靜地延續著。
們夫妻Shun和Hane的結婚戒指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,每天都戴在左手無名指上從不離身。
當然,每個人喜歡戴在哪一根手指、覺得哪裡配戴起來最舒適,又或是根據不同的想法和生活方式,最後選擇的佩戴方式也都會有所不同。
現在許多新人都會選擇像 K18 或 Pt950 這樣特別的材質來製作結婚戒指,
也正因為材質珍貴,我們更相信──親手完成戒指的過程,會讓這份象徵更加特別,
同時也是一段對兩個人來說無可取代、真正有價值的回憶。
【參考文獻】
水野孝彦・影山公章・石崎文(1996)『ジュエリー・バイブル 基礎知識からビジネスまで』美術出版社